艺术文化
静水深流:周琴娣紫砂艺术的东方哲思
发布时间:2025-03-17 | 浏览次数:34

在太湖西岸的宜兴丁蜀镇,紫砂匠人周琴娣的工作室总是氤氲着龙窑特有的松烟香。这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尖在紫砂泥料间游走时,仿佛触摸着千年陶都的时光褶皱。她的作品既不刻意追逐当代艺术的奇诡,也不固守传统样式的窠臼,而是以器载道,在方圆之间构筑起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意趣的紫砂世界。
 
一、泥性即心性:五色土的修行之道
 周琴娣对紫砂泥料的认知已臻化境。她像中医把脉般感知不同矿区泥料的脾性:黄龙山的底槽青如谦谦君子,赵庄的小红泥似豆蔻少女,青龙山的青灰泥若深谷隐士。在她看来,炼泥不仅是物理提纯,更是精神淬炼。工作室的泥凳上总置着数块陈腐十年以上的老泥,这些在时光中沉睡的矿料,经过反复捶打揉捏,逐渐苏醒出绸缎般的光泽。
 
 传统拍打身筒技法的运用,在周琴娣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韵律。她独创的"三停九运"制壶法,将紫砂器制作过程与太极九宫图暗合,每记泥拍的力度、角度都精确控制在毫米之间。观其制壶,犹如目睹一场静默的舞蹈——转盘匀速旋转中,泥片在指掌间幻化出或圆或方的形态,气韵在虚实相生中悄然凝聚。
 
二、器形即道场:几何线条中的禅意空间
 "束腰掇球壶"是周琴娣的经典之作。壶身饱满如初月,壶钮圆融若露珠,三弯流与耳形把构成完美的黄金分割。这件作品暗合《周易》"曲成万物而不遗"的哲思,壶体曲面在光影流转中呈现出万千变化,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交融。当沸水注入,壶嘴升腾的水雾与壶身肌理交织,竟有"大漠孤烟直"的意境。
 
 在方器创作中,周琴娣突破了传统镶接工艺的局限。她的"汉方提梁"系列采用独创的"隐线接法",将24块泥片镶接的痕迹消弭于无形。棱线挺括如刀削斧劈,转折处却流转着玉质的温润。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表达,暗合中国文人"外圆内方"的人格理想。
 
三、文心塑陶魂:诗书画印的跨界对话
 周琴娣的陶刻艺术独树一帜。她以刀代笔,在壶面刻绘时讲究"金石入泥",将碑帖的苍劲与水墨的氤氲熔铸一体。为创作"东坡赏竹壶",她三访蜀山竹海,观察不同时辰竹影的变化,最终在壶身刻出"月移竹影上东墙"的灵动意境。这种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,使紫砂器超越了实用器的范畴,成为可赏可读的文化载体。
 
 与文人艺术家的跨界合作,为周琴娣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。她曾与当代书法家合作"残帖系列",将碑刻的斑驳质感与紫砂的肌理巧妙结合;与漆艺大师联袂创作的"大漆镶金壶",在紫砂表面呈现漆器特有的深邃光泽。这些实验性作品打破了工艺门类的界限,展现出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无限可能。
 
 在机械复制时代,周琴娣始终保持着对手工温度的坚守。她的每件作品都是与泥土的深度对话,那些留在壶底的指纹、壶内壁的泥凳纹,都是匠人生命的印记。这些充满哲思的紫砂器,既是实用器物,更是东方美学的微缩景观,在茶汤浸润中诉说着"器以载道"的永恒命题。当我们的手指抚过那些温润的棱角,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质感,更是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文化脉动。

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

·地址: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
·电话:13961553958
Copyright © 周琴娣紫砂艺术